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保险业的一次考验,尽管财险市场规模保费增速放缓,但行业险种结构持续调整,风险保障金额不断提高,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逐渐提升,进入向高质量发展的调整期。
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值得记述的一年:这一年,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,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,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我国准确判断形势,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、世界瞩目、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,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
具有数量大、期限长、来源稳定等特点的保险资金,在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方面拥有天然优势,也被寄予厚望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10月末,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.85万亿元,较年初增长12.5%,保险资金通过债券、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。
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。经过3年的防与治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监管短板不断补齐。面对疫情冲击,金融系统保持稳健运行,韧性与潜力凸显。
“零容忍”态度贯穿今年资本市场监管全年。证监系统通过强有力的稽查执法,传递出对违法违规行为“零容忍”的鲜明信号。
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中国金融业积极应对疫情和洪涝灾害对脱贫攻坚战的影响,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克难,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,创新银行、保险、担保等多种组合服务模式,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。
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、改革重组加快推进下,中小银行焕发生机,推动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健康发展。与此同时,银行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,按下了新一轮数字化转型的“快进键”,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
2020年,人民币汇率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冲击考验。
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,截至12月15日,今年A股股票市场融资金额达12762亿元,较去年全年融资额增幅近三成。债券市场发行金额同样增加显著,今年前10个月,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47.24万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两成。
今年以来,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改革稳步推进,有效疏通利率传导机制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果明显,有力地支持了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稳定恢复。
近期,中国通过一系列表态和实际行动宣告了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庄严宣告要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”,进博会顺利举办,15国共同签署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等,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行动表明,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......
金融系统围绕抗击疫情、复工复产、“六稳”“六保”不断推出创新举措,加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,前10个月,金融部门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.25万亿元。
春节临近陕西金台农商银行满足人们新钞需求
甘肃陇南,支持村民从事花椒等特色产业
江苏沭阳,“花木贷”帮助花农解融资难
疫情期间,线上满足客户金融需求